如何更好地推广发展装配式建筑(1)
1、健全标准规范体系
无标准就混乱无序,编制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范体系,细化装配式建筑防火抗震防灾等各项技术标准,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。强化建筑材料标准、部品部件标准、工程标准之间的衔接。
是否有必要修订装配式建筑工程定额等计价依据?装配式建筑是新技术,国内暂时没有装配式建筑的相关定额标准,供应商承包承报价计价时就很随意甚至很离谱,建设单位感到心中没底,到处询价,迫切地需要政府提供定额标准和透明的信息价。我认为这是落后计划经济的固化思维,应该是要与之挥手告别的。应该让市场决定价格,只要市场竞争充分,市场不仅平衡供需,也会让价格趋于合理,价格的波动反映真实的交易价格,而信息价是官方钦定价格,价格信息采集是不完整的,滞后的,有时反而是失真的,甚至是虚高的,对业主并不一定有利。
制订建立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和方法,逐步建立完善覆盖设计、生产、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。
2、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
统筹建筑结构、机电设备、部品部件、装配施工、装饰装修,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。推广通用化、模数化、标准化设计方式,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。
部品标准化乃装配式建筑之魂,只有标准化才能进行批量生产,边际成本才能下降,而个性化定制成本居高不下,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居高不下,加大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难度。要从设计源头上PC 部品通用化,像普通商品进行工业化生产和库存,而不一定订单式生产,需求方也无需下单可随时直接购买,减少从订单到制作到发货之间的时间,加快施工进度。装配式建筑进度提前是最大效益,可以减少财务成本,减少机械设备和周围材料租赁费用,如能覆盖增加的造价,那么,装配式建筑不能实现绿色节能环保,而且能提高经济效益。
部品通用化与建筑个性化并不矛盾对立,可以通过标准部品的不同组合实现空间布局灵活多样,建筑立面丰富美观,不会千篇一律。
建筑设计要求简单、规则,避免刚度突变和承载力分布不均;宜采用大空间的平面布局方式;遵循统一标准及模数化设计原则;优先采用叠合楼板;楼板与楼板之间,楼板与墙体之间采用混凝土后浇保证整体性。
结构设计应遵循受力合理、连接简单、施工方便、少规格、多组合的原则;平面布置及构造应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和要求;承重墙、柱等竖向构件宜上下连续。
建筑节能设计宜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;穿透保温材料的连接件,宜采用玻璃纤维、PC等非金属材料;外墙与梁、板、柱相连时,连接处保持墙体保温的连续性;避免形成冷桥,产生内部结露。
机电管线进行综合设计,公共部分宜采用架空;预留沟、槽、孔、洞的位置遵循结构设计模数网格;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;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等考虑建筑一体化,做好预留;给水、采暖水平管暗敷于地面垫层中;电气水平管线暗敷于结构楼板叠合层。
后续文章请见《如何更好地推广发展装配式建筑(2)》。